上海科学家发明新型荧光探针 助力癌症早知道

2015-05-08

  体内发生癌变,怎样才能早知道?华东理工大学7日宣布,该校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生物制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杨弋团队研发创制了一种新型荧光探针,可鉴定出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微细差异。

  同时,研究人员还筛选到一个高效的抗癌化合物KP372-1,并揭示了其机制。

  国际权威杂志《细胞-代谢》已于5日正式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

  癌细胞代谢是癌症研究的前沿热点领域。癌细胞代谢的改变是肿瘤发生与生长的根本原因;通过控制癌细胞的异常代谢来杀伤、抑制癌细胞,或使之回到正常细胞,可有效抑制癌症发生的进程。

  “NAD/NADH是一对核心代谢物,是表征细胞代谢失衡的最佳参数,而癌细胞有着与众不同的NADH水平。”杨弋说。

  此番新发现的是可同时检测NAD、NADH及其比率的第二代的细胞代谢荧光探针SoNar。

  杨弋说,传统生化分析方法研究细胞代谢活动并搜寻抗癌药物,存在着效率低、成本高的技术瓶颈,而利用SoNar则具有明显的优势,“SoNar探针还可以广泛应用于细胞代谢相关的活细胞与活体实时监测,为人们更好地了解物质与能量代谢的调节机制,提供重要的创新工具与手段。”

  利用代谢组学、化学生物学和遗传学筛选等技术,杨弋团队鉴定出高效抗癌化合物KP372-1。这种结构新颖的氧化还原循环底物,能在癌细胞中特异高表达的NQO1酶催化下产生极度氧化应激,进而杀灭癌细胞。

  该化合物比目前已进入临床II期的依赖NQO1的经典抗癌化合物β-拉帕醌具有更高的口服利用度、更长的药物作用半衰期和更低的药效浓度。

  相关专家给予了杨弋团队高度评价,认为他们的研究,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筛选技术,将为药物发现提供新的技术平台和依据,对中国药物研发的自主创新和民众生命健康具有重大意义。

  在杨弋的指导下,该项研究由青年教师赵玉政和呼庆勋等研究生耗时5年完成。


阅读59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