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剧《人民的名义》圈粉无数
据说,从8岁到80岁的人,都在追剧
除了人见人爱的达康书记
今天我们来聊聊剧中的
国家部委某司项目处处长——赵德汉
吃着一碗杂酱面的“清官”
高调唱清廉的“人民的儿子”
拥有秘密豪宅
整墙整床整冰箱的软妹币
然并卵,
他整天提心吊胆!
剧中赵德汉这种言行不一的反差,贪了又害怕的矛盾行为,究竟是一种什么心理呢?
我们来听听四川省西部精神医学协会副会长——周茹英怎么说。
“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
穷怕了”
在剧中,冰箱门打开,面对一摞摞人民币时,赵德汉无可抵赖。
赵德汉:“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穷怕了。”
这“穷怕了”到底是种怎样的体验?
周会长告诉我们,“穷怕了”这种心理跟生长环境有关,一旦“人只要有了钱就能过好日子”的观念根深蒂固后,就容易滋生出对物质异常强烈的追求和渴望。
剧中的赵德汉每多拥有一分钱就能消除一丝对穷的恐惧,但他内心的黑洞太大,贪了两亿多的钱也没能补上,需求不能被满足,内心对穷的恐惧就无法停止。
所以,哪怕他现在升官有钱了,也依然处于“穷怕了”、“怕再穷”的心理怪圈。
而比“穷怕了”更让人费解的,是赵德汉为什么敢贪却“不敢花”呢?
“我每笔帐都记,
只是不敢花,一分钱都不敢”
剧中,面对一整墙的钱和一床铺的现金,被抓现行的赵德汉哭诉:
“都在这儿,我一分钱都不敢花,我记账,我每笔帐都记,只是不敢花,一分钱都不敢。”
周会长告诉我们,赵德汉贪了钱却一分都不敢花,有两个原因:
一是真的不敢花。
因为他明知钱的来路不正,被法律约束着,心虚,不敢花。
二是自己不舍得用钱。
因为“穷怕了”的人内心对缺钱的恐惧已经到了一定程度,觉得用掉每一分钱都是一种丧失,内心充满了对丧失的恐惧,所以只许钱进不许钱出。
那这种行为属于精神疾病吗?
剧中,赵德汉请求进行精神鉴定:
赵德汉:“有时候啊,我会一个人就转到这来,跟梦游一样,就在这坐着,就这么看着。”
侯亮平:“就像现在这样,呆呆地看着这一整墙的钞票?”
赵德汉:“我坐在这看着这些钱啊,就跟小时候在地头看着要丰收的庄稼一样,有时候看着这些钱,像稻谷,有时候……诶,侯处长,你觉得我是不是有病啊,精神方面的病,我请求请求你们,对我进行精神鉴定。”
周会长讲到,这种情况,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实是人格修为不够,这顶多属于心理范畴,并不属于精神疾病。
就像我们通常讲的“厚德载物”,当自己的“德”不足以载动所拥有的“物”时,人的内心是恐惧、焦虑而矛盾的,并没有能力去真正地驾驭钱,所以贪了但不敢花。
而赵德汉就是典型的只有技能增长,思想并没增长,心智发展不足,就像小孩子偷偷藏糖果一样,有喜悦有恐惧,一直有心理负担,比较焦虑,内心易起冲突,一辈子都在提防自己怎么不被饿死,因而并不具有承载钱的能力。
周会长补充到,这就跟中了彩票一夜暴富的人一样,很多这样的人其实根本Hold不住钱,再多的钱财也会很快没有。
换句话说,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就是:
物质达到了一定程度,但精神能量或是心理能量不能与之相匹配。
而解决的办法,则是需要不断修炼、提高、拓宽自己的格局,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职,以免出现德不配位的情况。
所以,如果非要说赵德汉有病的话,那就如同剧中侯亮平所讲的:
“这是丧心病狂症!”
为避免这样的悲剧,
我们能做些什么?
虽然后期教育能够重塑部分人的人格,但这种救赎主要针对有能力对自己进行反思的人群。
周会长强调:
要避免这样的悲剧,最重要的是要重视孩子的教育,尤其是爱与分享的教育。
周会长讲到,人的内心形成一般有3个时期:
青春前期:利他不利己;
青春期:利己不利他;
成熟期:内外兼顾,两者平衡,也就是人格修为达到一定程度,心理成熟的标志。
父母要注意拿捏好尺度,了解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保持内外平衡,教育孩子在尊重自己的前提下,有使命感地去分享、帮助大家。
既要助人,也要乐己,切勿进入不顾孩子感受,一味强调“分享”的误区。以免利他利多了,囤积了太多不满和委屈,在青春期出现严重反弹。
看来吾日三省吾身,
不断总结进步,还是很有必要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