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湖南山水体检中心心理咨询室接待了一位非常生气的妈妈,她描述着最近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的一件事,越说越生气,越说越气愤。原来,前不久她儿子得了流感,一得知这个事情,她就想,肯定是在幼儿园染上的,于是就问幼儿园的老师,老师说最近幼儿园没有得流感的孩子,也还没有家长反馈有孩子感染流感病毒的情况。
妈妈就想,她儿子哪也没去,只上了幼儿园,不是幼儿园传染的,还能是哪里,肯定有人隐瞒不报。于是,她在班级群里开始询问孩子们最近生病、请假的情况,企图找出来是谁将流感病毒带到了幼儿园,传染给了她儿子。
不得不说,这位妈妈蛮执着的,在孩子生病之际,能把这么多的心思放在寻找孩子生病的原因上,一副势不可挡的架势。可是,她真能找到这个流感的源头吗,找到了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个时候,把注意力放在解决孩子生病的事情上,如何让孩子早日康复,似乎更重要。
生活中,尤其是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我们很多的人,一遇到问题,就喜欢追根究底,去寻找问题的原因。习惯于活在因果观的思维里,认定“有因必有果”,喜欢问“为什么?”。比如,你为什么还没有把作业做完?你为什么又看电视?你为什么老爱哭?为什么别人总是打你?为什么老师总是批评你不批评别人?......
然而,这种因果观的思维,这种“为什么?”的问句,很多时候不但找不到原因,还有可能带来不良的后果。很可能会使孩子养成推卸责任的习惯。“作业太多,太难了?”不是他的原因;很可能引发孩子的敌意和愤怒。“我看一会电视怎么了?”“我就是爱哭,要你管!”还有可能伤害了亲子关系,从此他再不跟你诉说发生在他身上的事,失去了沟通的机会。“我懒得跟你说!”“跟你说了也没用!”
当问题发生时,或许,我们应该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问题的解决上,而非原因上,多去想想当下做点什么对现在的情况更好,而不是一味去寻找事情发生的原因,这样才能让事情走在发展的轨道上。下一次,当我们再遇到同样的问题时,或许我们可以换种思维方式。先来想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当孩子作业一直没写完时,不妨问问孩子是不是遇到困难了,是否需要帮助;当又发现孩子在看电视时,告知孩子看电视对眼睛的坏处,你的担心,并提醒其注意把握时间;当孩子哭闹时,首先应该给予的是安抚,然后再询问发生的什么事情;当孩子描述学校或外面被欺负的事情时,第一要关心孩子的感受,再询问孩子事情的经历,问问孩子需要什么帮助,并一起寻找解决的办法。
当然,事情有时候并没有那么简单,也没有那么明确的解决方案,这还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当问题发生时,尤其是面对孩子的问题时,将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才能让我们更快地解决问题,做有意义的事。如文章开头的妈妈,寻找流感病毒的源头似乎不那么重要,一味地执着,还可能造成一系列人际关系方面的麻烦,而全心全意照顾孩子的身体,才应该是当时最有意义的事。
要知道,家是孩子最温暖的港湾,家人是孩子最有安全感的倾吐对象。如果家人是温暖的,包容的,接纳的,并时刻准备伸出手给予帮助的,而非责难的,充满不信任的,孩子会拥有更多承担责任的勇气,更多战胜困难的毅力,以及在困难中不断成长的底气。
都说事出必有因,所以很多人习惯性地去寻找原因,当然,并不是说不可以找原因,找原因能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但如果一味地只找原因,对解决问题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正确的做法是,把焦点放在解决上,围绕解决做努力,做有意义的事,做智慧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