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布的国家指南在卒中治疗方面取得四大突破

2025-01-06

近日发布的两个国家指南,在卒中治疗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为患者带来福音,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pexels-photo-1111317_副本.jpg


一、溶栓药物种类大幅增加


以往,静脉溶栓药物仅有阿替普酶这一种选择,它不仅价格昂贵,还依赖进口,时常面临断药的困境,给患者治疗带来诸多不便。然而,近年来国内科研团队不懈努力,成功证实了替奈普酶、瑞替普酶、重组人尿激酶原这三种药物在溶栓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经过工艺优化,这些新药物不仅使用起来更加便捷,价格也相对亲民,极大地缓解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为溶栓治疗提供了更多可行的药物选择,从单一的“1”种药物跨越到如今的“4”种,显著提升了溶栓治疗的可及性和灵活性。

b1fee0b7a1ed8a294c97937d51fe799.jpg


二、静脉溶栓时间窗大幅延长


在以往的治疗规范中,“发病后4.5小时以内”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溶栓治疗的黄金时间窗。一旦超过这个时间限制,患者往往只能接受保守治疗,错失溶栓良机。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有67%—75%的患者因各种原因无法在4.5小时内及时赶到医院接受溶栓治疗,这无疑增加了患者的致残风险。而如今,借助iStroke人工智能工具,我国科研团队将溶栓时间窗成功延长至24小时。这一突破意味着大多数患者都有机会接受溶栓治疗,患者致残率有望降低9%,为更多患者争取到了宝贵的治疗时机,显著改善了预后。

长沙山水体检中心 (5).jpg


三、动脉取栓治疗适应人群拓展


动脉取栓治疗因其条件苛刻、技术要求较高,在国内的开展率相对较低,目前仅约7%的患者能够接受这种治疗。但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科研团队通过开展6个大型临床试验,针对大核心梗死(一种较为严重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取栓治疗研究,结果证实这种治疗方式对这部分患者是有效的。这一发现极大地拓展了动脉取栓治疗的适应人群,未来将使更多大核心梗死患者从中获益,为他们提供了新的治疗希望,有望显著提高这部分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和生活质量。

长沙山水体检中心 (3).jpg


四、卒中诊疗模式优化升级


科研团队对卒中诊疗流程进行了大胆创新和优化,将评估、治疗等关键环节集中在一个专门的空间内,打造了急诊卒中单元。在这个单元里,结合了可移动医疗设备、人工智能工具以及新药物等先进技术和资源,实现了对卒中患者的快速、精准诊疗。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诊疗效率,还为患者提供了更为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有助于进一步降低卒中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为卒中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微信图片_20201105091859.jpg


这些突破性的进展,彰显了我国在卒中治疗领域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为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健康福祉,未来有望在临床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助力更多卒中患者走向康复之路。

阅读0
分享